新城游北山记(译文是什么)

一、新城游北山记的注解

新城游北山记[1]

[宋]晁补之

去新城之北三十里[2],山渐深,草木泉石渐幽。初犹骑行石齿间[3],旁皆大松,曲者如盖[4],直者如幢,立者如人,卧者如虬。松下草间有泉,沮洳伏见[5],堕石井[6],锵然而鸣[7]。松间藤数十尺,蜿蜒如大蚖[8]。其上有鸟,黑如鸲鹆[9],赤冠长喙[10],俯而啄,磔然有声[11]。稍西,一峰高绝,有蹊介然[12],仅可步。系马石觜[13],相扶携而上。篁筱仰不见日[14],如四五里[15],乃闻鸡声。有僧布袍蹑履来迎[16],与之语,愕而顾[17],如麋鹿不可接。顶有屋数十间,曲折依崖壁为栏楯[18],如蜗鼠缭绕乃得出,门牖相值[19]。既坐,山风飒然而至[20],堂殿铃铎皆鸣[21]。二三子相顾而惊,不知身之在何境也。且莫[22],皆宿。

于时九月,天高露清,山空月明,仰视星斗皆光大[23],如适在人上[24]。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[25],声切切不已。竹间梅棕[26],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[27]。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[28]。迟明[29],皆去。

既还家数日,犹恍惚若有遇[30],因追记之。后不复到,然往往想见其事也。

【注释】

[1]新城:宋代杭州属县,今划归桐庐县。北山:即官山,因在新城北,故又称北山。

[2]去:离开。

[3]石齿:形容山路间乱石排列如齿状。

[4]“曲者”四句:这是描写松树的形状各种各样。“盖”,指曲柄伞状的车盖。“幢(chuáng)”,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。“虬(qiú)”,传说中的一种龙。

[5]沮洳(jùrù):指地低洼潮湿。伏见:指泉水时而潜流地下,时而露出地面;“见”,同“现”。

[6]堕石井:泉水落进井中。

[7]锵(qiāng)然:像敲打金石的声音一样。

[8]蚖(wán):毒蛇。

[9]鸲鹆(qúyù):俗名八哥。

[10]赤冠长喙(huì):红顶长嘴。

[11]磔(zhé):鸟啄木的声音。

[12]“有蹊”二句:谓山路狭窄,没有回旋的余地,只能步行。“蹊(xī)”,小路。“介然”,像划定界限似的。

[13]石觜(zuǐ):指岩石突出的边角。

[14]篁筱(huáng xiǎo):竹林。

[15]如:大约。

[16]“有僧”四句:谓有个和尚穿着布袍拖着鞋子来迎接,同他谈话,他时而发愣,时而望望四周,好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触。“蹑(niè)”,踩。“愕(è)”,同“愕”,惊讶,发愣。

[17]愕:惊愕地

[18]“曲折”二句:谓房屋的栏杆曲曲折折地循着崖壁,要像爬行的蜗牛、窜来窜去的老鼠那样回旋绕转才能走出来。“栏楯(shǔn)”,栏杆。

[19]门牖(yǒu)相值:门窗相对,这是因为几十间屋子依崖壁曲折排列,不在一条直线上。“值”,遇到,面对。

[20]飒(sà)然:风声。

[21]铎:铃。

[22]且莫:天快要黑了;“莫”,同“暮”。

[23斗:指北斗。光大:又亮又大。

[24]适:正好。

[25]摩戛(jiá):摩擦相碰。

[26]梅棕:梅树和棕榈树。

[27]森然:阴森森的样子。离立:两两并立。突鬓:鬓发怒张。

[28]魄动:心惊。寐(mèi):睡。

[29]迟明:天快亮的时候。

[30]恍惚:依稀,仿佛。若有遇:好像有所见,指山间景物浮现在眼前;遇,遇到,接触。

【作者与题解】

晁补之(1053-1110),字无咎,号济北,晚号归来子。济州巨野(今山东巨野)人。元丰二年(1079)进士,曾任礼部郎中兼国子编修等职,前后多次被贬,晚年在济州金乡县筑归来园隐居。他和黄庭坚、张耒、秦观合称“苏门四学士”,他的诗、词、文在当时颇有名。有诗文集《鸡肋集》和词集《琴趣外篇》。

本篇选自《鸡肋集》。熙宁年间,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任新城县令,与居官杭州通判的苏轼有诗唱和。晁补之随父同在新城,二十岁那年拜在苏轼门下,亲闻教诲二年之久。据晁补之说,苏轼曾对他讲述杭州“山川人物,雄秀奇丽,夸靡饶阜”,并称赞枚乘的《七发》、曹植的《七启》“引物连类,能究情状”,他因此作《七述》,记述苏轼之言,描写杭城种种情状。《新城游北山记》也是这期间写的。这虽然是一篇散文,却也吸取和运用了赋的某些表现手法,可以看出苏轼所说“引物连类,能究情状”的话对他的影响。

这是一篇以刻画景物、渲染气氛、传达感受见长的游记。文中所写泉、石、松、藤、鸟,以及荦确逼仄的山路、遮天蔽日的竹林、高峰绝顶的庙宇,无不给人一种山深景幽、奇特怪异的感觉。至于风中铎铃、月下树影,更增添了空寂、阴森的气氛。作者擅长绘画,从本篇中也不难发现他善于捕捉和描摹形象,勾勒画面。作者不但成功地用文字把种种难状之景再现出来,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切身的感受,至今读来,仍给人以深刻的、强烈的印象,如同身临其境,“恍惚若有所遇”。把暂时的情景、瞬间的感受保存下来,传之久远,这正是文字和画笔所共同具有的特殊功能,也是这篇游记值得称道的地方。

二、***新城游北山记***译文是什么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译文如下:

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,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,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,环境越来越幽静。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。旁边都是大松树,松干弯曲的像车盖,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,挺立的像人,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。

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,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,泉水流入石井中,发出锵然的鸣声。松树之间长着数十尺的长藤,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。树上有鸟,黑色羽毛很像八哥,红顶长嘴,俯身啄食,发出吱吱的叫声。

稍稍往西走,有一座很高的山峰,山下有一条小路,窄得只可容人行走。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,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,竹林十分茂盛,抬头连太阳都看不见。走了约四五里,才听到鸡叫声。有僧人穿着布袍、趿着鞋子前来相迎,与他交谈,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,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。

山顶有数十间房屋,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,要像蜗牛一样爬行、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,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。坐定之后,一阵山风吹来,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。大家惊慌相视,不知道身在何处。已近黄昏,就都睡在山上。

此时正是九月,天空高旷露水清莹,山间空寂月光明亮。仰看星斗,都大而光亮,好像正在人头顶上。窗间有数十竿竹子,被风吹动互相摩擦,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。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,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,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。等到天亮,就都离开了。

回家几天之后,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,于是追记了这些。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,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。

赏析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是继柳宗元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。它的成功,首先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北山的个性,精细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特色,使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;其次,又在于它能在刻画风景的同时,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,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、一石一泉,都富有特定的神韵和情趣。

三、新城游北山记译文是什么


新城游北山记
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译文是:

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,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,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,环境越来越幽静。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。旁边都是大松树,松干弯曲像车盖,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,挺立像人,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。

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,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,泉水流入石井中,发出锵然的鸣声。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,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。树上有鸟,黑色羽毛很像八哥,红顶长嘴,俯身啄食,发出吱吱的叫声。

稍稍往西,有一座很高的山峰,山下一条小路,窄得只可容人行走。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,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,竹林十分茂盛抬头看不见太阳。走了约四五里,才听到鸡叫声。有僧人穿着布袍、拉着鞋子前来相迎,与他交谈,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,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。

山顶有数十间房屋,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,要像蜗牛一样爬行、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,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。坐定之后,一阵山风吹来,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。大家惊慌相视,不知道身在何处。天色将近黄昏了,就都睡在山上。

原文: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晁补之〔宋代〕

去新城之北三十里,山渐深,草木泉石渐幽。初犹骑行石齿间。旁皆大松,曲者如盖,直者如幢,立者如人,卧者如虬。松下草间有泉,沮洳伏见;堕石井,锵然而鸣。松间藤数十尺,蜿蜒如大螈。其上有鸟,黑如鸲鹆,赤冠长喙,俯而啄,磔然有声。

稍西,一峰高绝,有蹊介然,仅可步。系马石觜,相扶携而上,篁筱仰不见日,如四五里,乃闻鸡声。有僧布袍蹑履来迎,与之语,愕而顾,如麋鹿不可接。顶有屋数十间,曲折依崖壁为栏楯,如蜗鼠缭绕乃得出,门牖相值。既坐,山风飒然而至,堂殿铃铎皆鸣。二三子相顾而惊,不知身之在何境也。且暮,皆宿。

创作背景:

宋神宗熙宁年间,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,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时有诗歌唱和。晁补之随父同在新城,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两年之久,《新城游北山记》就是这一期间写的。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。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,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。作者把大松的曲、直、立、卧种种形态,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;又用“曲折依崖壁为栏楯,如蜗鼠缭绕乃得出,门牖相值”,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,作了简明、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。

摹写声音,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,是“锵然而鸣”;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,是“磔然有声”;山风是“飒然而至”,堂殿上是“铃铎皆鸣”,窗间竹“相摩戛”,是“声切切不已”。他摹写光亮,在竹林里是“仰不见日”,夜晚宿山顶上则“山空月明,仰视星斗皆光大,如适在人上”。所有这些声、光、形、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,恰如其分。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的写景状物所以生动且具魅力,跟作者将浓烈的主观感受融入其中,有很大的关系。这种主观感受,既以“二三子相顾而惊,不知身之在何境也”、“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”、“还家数日,犹恍惚若有遇”等直抒心灵的方式表现出来,又隐含在以移情人景、移情于物、营造氛围的大段描写中。

读者随着作者文笔的指引,仿佛进入北山,见到形状各异的松树,听到鸟声、鸡声、风声和铃声,与惊恐不安的山僧接触,并在山顶度过一个难寐之夜。北山的幽深、僧居的静寂、夜间的阴森,所有这些描写,都因作者的笔端含情,而显得格外真切动人。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对北山景物的刻划极其逼真。作者对自然景物作细致人微的观察,并加以穷形尽态的摹写。作者把大松的曲、直、立、卧种种形态,毫无遗漏地作了形象的描绘;又用“曲折依崖壁为栏楯,如蜗鼠缭绕乃得出,门牖相值”,对山顶之屋数十间的结构形态,作了简明、贴切而又生动的刻划。

摹写声音,草间的泉水堕人石井,是“锵然而鸣”;赤冠长喙的鸟儿俯而啄食,是“磔然有声”;山风是“飒然而至”,堂殿上是“铃铎皆鸣”,窗间竹“相摩戛”,是“声切切不已”。他摹写光亮,在竹林里是“仰不见日”,夜晚宿山顶上则“山空月明,仰视星斗皆光大,如适在人上”。所有这些声、光、形、态的描写都可说是惟妙惟肖,恰如其分。

《新城游北山记》比喻用得很多,都很贴切,使人如见其形,如闻其声。松树的比喻是“曲者如盖,直者如幢,立者如人,卧者如虬”,用16字即道出松树的多姿多态,真是言简意赅。山顶僧人,不常与世人接触,“与之语,愕而顾,如麋鹿不可接”,这是传神的比喻。

麋鹿见生人,即惊慌不定,以之喻山僧见人时之局促不安,十分形象和恰当。此外,“松间藤数十尺,蜿蜒如大螈。”和“竹间梅棕,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”等比喻,也形象、生动,不仅逼真地形容了物态,而且渲染了山行及夜宿时的森然恐怖的气氛。

关于新城游北山记的内容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
新城游北山记


猜你喜欢